抓住迁移转网机遇,上海方能领跑移动物联网发展

时间:2020-12-11 09:06 阅读:980

抓住迁移转网机遇,上海方能领跑移动物联网发展

当前,移动物联网已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驱动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信息通信产业高地和智慧城市先行示范地区,上海在该领域先发优势业已具备,但综合领跑地位尚待构建。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移动物联网产业竞争力,并以此撬动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全面发展,进而形成高端产业的全球引领能力,是亟待回答的重要课题。

一、市场预期巨大,迁移转网开启爆发式增长窗口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远程物联需求的爆发。据市场研究机构物联网分析者(IoT Analytics)统计,目前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超过70亿。国际数据公司(IDC)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将达到416亿台,市场规模将达到15670亿美元。移动物联网是未来高速增长的重要方向,到2025年全球移动物联网连接保守预计将达到18亿。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中国现有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突破10亿,到2020年底将达到12亿,各类物联网工具包的市场总收入将达到3610亿美元,万亿级别市场业已开启。

2020年5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LTE-Cat1,即速率类别1的4G网络)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7月9日,国际电信联盟(ITU)也正式将NB-IoT接纳为5G标准的一部分。这预示着,伴随大规模新基建元年的到来,移动物联网爆发式增长大幕正式开启。 

二、产业生态正面临重大变革

未来移动物联网生态在场景划分、技术格局和产业链组织上将更为清晰,产业综合生态正面临重大变革。

(一)场景划分更为清晰,市场战略各有侧重

以5G为代表的高速场景,重在中远期战略价值,将驱动物联网向重量级新应用领域演进。5G技术将重点创设高速率低延时新场景,如车联网、智慧医疗、视频监控、智能制造等领域,约占所有物联网场景的10%。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5G有望带动超3万亿直接产出和6万亿间接产出,年均复合增速超20%。疫情之下,5G有望肩负更大的逆周期调节重任。但同时也应看到,其商用价值当前尚不完全清晰,还需要在应用场景的不断发掘和反复试炼中加以巩固和拓展。

以4G和NB-IoT为代表的中低速场景,重在近期市场价值,将直接对接2G/3G退网后的巨大市场空间。中低速场景主要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工业制造、智慧农业、能源表计、消防烟感、智慧物流、金融支付、市政管理、环境管理等众多领域,占所有物联网场景的90%。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未来网络专家曾多次提醒业界:虽然5G备受关注,但直到2025年,4G依然占据最大份额(约59%),同时,也是运营商蜂窝物联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技术格局趋于稳定,梯次承接格局形成

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架构,将形成以NB-IoT、4G、5G梯次承接的技术格局。NB-IoT将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4G LTE-Cat1用以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5G则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其中,4G在中低速领域成为主流的可能性值得关注。业内专家预测,一旦模组价格与窄带技术趋同,4G LTE-Cat1将有可能占据中低速率50%以上市场份额。

(三)产业链深度重构,融合发展建成主流

移动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将加速改变传统定位,重点围绕数据消费主题高频互动、一体开发。其中,上游芯片、模组等行业将向“芯云端一体”模式加速变革,突破纯硬件定位,深入渗透垂直行业,开源芯片和定制化芯片成为大趋势;中游服务平台将加速“云管端边”协同建设,进一步加强网络能力开放,支持物联感知设备快速接入,支撑海量并发应用场景和满足复杂场景应用需求;下游应用端将促进场景多领域拓展,强化产业、治理和生活等数字化需求与中上游芯片及服务平台的互动,形成多样化应用生态体系。 

三、上海亟待确立领跑地位

首先,面对窗口期机遇,价值空间的挖掘纵深有待加大。一方面,在积极推进5G及相关应用的同时,对覆盖高中低速率的移动物联网价值格局还需加大统筹考虑。相关研究显示,移动物联网在高中低速应用场景的配置规模比例约为1:3:6,加之2G/3G退网后将带来的可观的中低速领域替代市场,因此近期移动物联网的推进,需加大对高速场景战略价值和中低速场景市场的综合平衡和精准施策。另一方面,依托全球城市定位,更大范围的产业引领能力亟待构建。

其次,面对应用场景爆发态势,示范项目引导机制尚不清晰。目前,移动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通常以大赛或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相关场景发布和案例征集活动,呈现出单点场景较多、细分领域繁杂、素质水准参差的特点。但前期缺乏明确的行业评估和场景引导,往往容易因潜在需求挖掘不足、场景定义不明确而造成应征不活跃,供需对接度不足等问题,难以有效激活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意愿,进而难以真正带动百万级连接应用场景落地。

再次,面对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上下游对接机制仍然缺乏。相关物联网企业反映,行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主要在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畅。一方面,上游企业难以有效对接下游需求,与垂直行业的融合技术标准开发困难。不同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上游芯片厂商、中游服务商可直接对接下游手机用户,移动物联网应用最终落脚于各个垂直行业,行业生态各异、进入门槛较高、中间环节众多,信息不对称常态化问题凸显。另一方面,垂直行业对移动物联网发展趋势认识不深,对数字化转型效益缺乏直观感受,导致物联化升级改造动力不足,即使提出需求也多为局部改善型而非流程再造或业务拓展型。

最后,面对跨界融合趋势,综合营商环境仍待优化。移动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共性跨界平台+个性场景定制”业务模式加速成长,倚重单一产业升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传统的垂直行业分割化管理思路难以为继,面向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亟待构建。由此而衍生的行业准入、资质认定、政务服务、产业政策、法治环境等综合营商环境还需前瞻谋划与适时调整。

四、上海率先构建移动物联网发展优势的对策建议

(一)挖掘市场价值纵深,率先构建梯度协同的发展格局

要紧抓2G/3G迁移转网机遇,建立高中低速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发展格局,并凸显优势特色。

一是明确“NB+4G+5G”全速率价值格局,力争高速领域最积极、中低速领域最普及。对于5G为代表的高速移动物联网领域,要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覆盖和应用场景落地为目标积极推进;对于4G和NB-IoT为代表的中低速移动物联网领域,要以加快形成成熟的替代商业模式为目标,加速推进2G/3G迁移转网,以普及化应用带动规模化收益。

二是聚焦先发优势领域,提升全球市场引领能力。立足全球资源配置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定位,重点聚焦5G、4G LTE Cat1和NB IoT专用芯片、模组、设备等产业链前端比较优势突出领域,协同相关垂直行业,从物联网新兴技术试验场向全球物联网供应链配置枢纽升级,充分调动新基建政策以及创新基金、专项债券等多类渠道,以优势领域引领移动物联网内需体系构建,并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三是强化核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协同共享力度。加快5G基站建设,率先建成独立组网核心网,特别强化在自贸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张江科学城等未来数字经济重要功能承载区的深度覆盖。同时,鼓励网络运营商加大5G、4G和NB资源协同、技术共享、设备一体。促进部分5G与4G实现频率资源和站址资源协同,网络基站覆盖与容量互补以及软硬件一体化发展。

(二)优化示范引领机制,率先树立百万级连接应用标杆

要聚焦重点领域,明确连接规模导向,带动应用场景落地并形成多样化运作模式。

一是深化需求评估,明确面向百万级以上连接场景引导体系。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深化前期需求分析,适配高速与中低速物联网场景。其中,5G高速应用重点聚焦车路协同、远程诊疗、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重视场景落地;4G及窄带应用则围绕智能家居、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可穿戴设备、移动支付、能源表计、消防烟感、环保监测等广域领域加速实现深度覆盖,重视应用普及。

二是集成多渠道资源,拓展应用场景实现路径。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和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一网统管等专项推进计划有机衔接,充分集成上述产业与专项领域实施需求,共建共享统一的移动物联网示范应用征集平台,强化交流推广、投融资需求对接等服务,利用信息叠加优势,打通标杆场景创建的多条路径。

(三)顺应产业变革趋势,率先确立一体化综合生态优势

要顺应移动物联网跨界融合大趋势,在关键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率先确立一体化的产业生态。

一是加快移动物联网平台体系建设,促进其与垂直行业供需深度对接。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行业应用服务商等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建设移动物联网链接管理和应用服务平台,强化云管端边协同,提升对垂直行业的共性需求覆盖与个性定制响应能力,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着力消解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困境。

二是加强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提升移动物联网“芯云端”一体开发能力。促进上游“芯片”研发制造、中游“云平台”服务能力和下游垂直行业“终端”感知需求的深度对接。对应加强网络切片、边缘计算、高精度定位、智能传感、安全芯片、小型化低功耗智能仪表、跨域协同等新兴关键技术研究,并推进终端、平台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

三是加大数据保护与风险防范,夯实网络安全基底。依托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快建立移动物联网安全标准框架,加大对终端可信认证技术、区块链溯源等新型安全技术手段的研究应用,丰富移动物联网安全监管技术手段,提升终端运行和风险实时监测能力。

(四)契合跨界融合趋势,率先加大营商环境的改革力度

把握移动物联网加速向垂直行业渗透趋势,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激活产业生态竞争力。

一是协同重点载体,鼓励跨界业务创新。一方面,加大对移动通信转售企业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快速、灵活的响应机制和跨行业优势资源能力,开展移动物联网业务创新。另一方面,加大移动物联网在“一网统管”涉及公共安全、能源环境、防汛防涝等重点领域的部署规模,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大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新模式。

二是统筹服务与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环境。面向移动物联网新兴企业,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信息通信与垂直行业产业联盟融合创新机制建设,加大市场信息对接、政府采购、首台(套)推广等领域支持力度。同时,强化相关产品进网与事中事后监管,按照“最小必要”原则严格物联网功能使用,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服务监督作用,营造有序市场环境。

三是畅通人才与资金通道,提升资源集聚效能。加强人才政策对融合创新类人才的包容与支持度,在紧缺专业人才目录、高层次人才认定、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契合专业需求的适应性调整。立足移动物联网与垂直行业交互特征,拓宽专项创新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渠道,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功能,并提升专业机构在数字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领域服务水平。

(作者徐珺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